该是时候_ 人寿鸿运少儿险到该领的时候怎么领

先说个我自己的故事。

从小我就很羡慕别人家院子里的果树,每到秋天都能收获很多果实,我就想,我家院子里为什么没有几颗果树呢?我就去问大人,杏树几年能结果呀?大人说要三年吧。我问那桃树呢?苹果树呢?李子树呢?大人说怎么着也得要三年。

我就想啊,现在栽一颗桃树,三年后才能吃到果实,太晚了,那个时候我都要小学毕业了!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后来的很多年里,每年秋季我都会想,为什么我家院子里没有几颗果树呢?

直到有一天一个念头闯了进来:如果在我第一次觉得“太晚了”了的时候,就把果树栽上,那么到现在,我应该收获好几次果实了吧?

后来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片文章,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。

国学大师钱穆曾经游览一座古刹,看到一个小沙尼在一棵历经五百年的古松旁种夹竹桃。他感慨地说:“以前,僧人种松树时,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发展了;今天,小沙尼在这里种花,他的眼光仅仅是想到明年啊!”

这篇文章的名字好像叫《做事要有大格局》。

看到小和尚就想到了我自己,老和尚心中有百年的格局,小和尚心中尚有一年的格局,而我什么都没有,甚至从不曾开始过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很多时候我们会懊悔:当初怎么就不好好用功呢?当初怎么没想着减肥控制饮食呢?当初怎么就不知道护肤保养呢?当初怎么不好好学英语呢?当初怎么就不读好多好多书呢?当初怎么就不规划一下职业生涯早做准备呢……这种种懊悔几乎都发生在面临选择和考验或者自觉愧不如人之际。

接下来通常会有如下感叹:当初我要是(读书/好好学习/节食……)如今我也是(大V/985/好身材/美女/月薪过万……)

然后再自怨自艾中继续一成不变。

我发现人性中很有意思的一点:

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把努力的责任推给过去,把享受的权利给当下的自己。

其实这是一种坐守其成的惰性心理,过去的那份艰辛你不想也没机会体验到了,但是你却奢望着此时能有一个优秀的自己开挂的人生。

有一句电影台词是这么说的,“如今我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,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,但我从来不走,为什么?因为妈的太苦了。”

(图片来源百度)

其实让你无数次懊悔的曾经,那个时候的你未必不知道你当下应该做什么,比如在你念初中时的某一节英语课上,你和同桌眉飞色舞或者偷吃零食或者梦周公,那时你心里一定知道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好好听课,但是你偏偏不去做,因为你太困太馋太饿太无聊了,你喜欢享受,贪恋舒服。那个时候的你绝对没想过会在几年以后无比痛恨不努力的自己。当然也不必太过自责,那个时候的你经历太少,你完全没想过你当下的努力与否会给未来造成多么大的影响。

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,大概是“你想对曾经的自己说些什么”,我心里第一个答案就是——多读书,然后就看见太多太多什么读书啊努力啊之类的回答。想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如此,平凡而不甘平凡,不满足于现状,懊悔曾经。

但是,有没有人想过,二十岁的你深深懊悔十年前的自己,十年以后你再次遇见这个问题,会不会写出和如今相同的答案?

可怕吗?可就是如此啊,我们的父母都多大年纪啦,不还是会说年轻时如何如何,怎么就不知道该做这个做那个呢?

二十岁那年我刚刚读完余华,然后就在知乎上发现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,名家名著如数家珍,贴上来的一张照片上摆着一摞早就读过的书,余华先生赫然在列。我也懊悔啊,当初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我都干嘛去了?

摔,连个小姑娘都追不上,干啥吃的,叉会腰喘个气儿!

然而我转念一想,我把读过的一摞书也拍个照放到知乎上,会不会有哪个中年大叔捶胸顿足:我靠,二十岁就就看完这么多小说啦,我才刚刚开始啊!

我不是传达比下不比上的思想(当然自我安慰一下也行),我是说这世上为曾经懊悔的人实在太多了,而他们懊悔的最本质原因就是曾经的当下不够努力。小姑娘贪玩不读书,就会成为二十岁懊悔不及的我,二十岁的我不读书,就会成为四十岁感叹后生的大叔。

所以,懊悔过去的唯一意义就是警示当下预告未来。我们不能总是回头看从前低头看当下,自怨自艾,也想想未来,想想十年后二十年后是开花结果还是继续懊悔曾经。

最后呢我鼓励大家也激励自己,原谅曾经那个虚度光阴的自己吧,毕竟他没有过和你一样的经历,格局太小,所知甚少。

而努力,永远是当下的事情。我不希望多年以后才恍然大悟,人生最应该懊悔的,就是曾经只顾得懊悔曾经。

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

题目问如何理解“当你觉得晚的时候其实是最早的时候”,我用一句外国谚语做个小结与君共勉:

“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”

齐小圣:如果可以,你会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怎样的信,告诉他什么?